我们独自来到这个人与人之间带着千丝万缕的世界,便注定不能独善其身。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的「自我」从不单单包含了自己,亦有着他人的影子,可能是一些习惯、一些看法,在我们生活的枝末总能看到其他人于我们生命的痕迹。你现在喜欢喝某一牌子的牛奶,或许因为那是母亲以前常买的;你的口头蝉可能是从中学时期最好的朋友学来的……自身的改变和成长不但源自生活的历练,也是受一段段关系的洗礼而成就的。
免费心理测试
我们在关系中是怎样改变的?
关系把两个人连系一起,我们会因相处而变得相似,不自觉地学习了彼此的口头蝉和习惯,也会因磨合而改变自己,与对方协调。密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在1987年研究过夫妻的容貌随年月变得相似的现象。他们提出,夫妻长年累月地共同生活,同喜同悲,共享的情绪令他们的表情和皱褶越趋接近,容貌也因此同化。如此看来,「夫妻相」的评价显得有理有据,外貌相似或能代表关系亲密无间。
我们进入亲密关系后,「我」可能不只指自己,也包括了另一半。构思的未来会考虑到他/她的位置,本来只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自己的保护膜也挤下了另一个人。为此,学者Mattingly,Lewandowski和McIntyre在2014年提出了一个模型解释人们的自我形象(self concept)在进入关系后,在大小(size)和效价(valence)两个方面分别有变化。
1⃣️ 大小(size):自我形象的内容和多样性(diversity)可能会受关系影响而增加或减少。当我们借伴侣发掘到新的兴趣便是扩阔了自我,相反若因对方的喜恶而去掉某种行为或嗜好便是缩小了。
2⃣️ 效价(valence):效价是对自我形象改变的正负主观感受,例如我们可能因伴侣的要求而减少工作时间,对于某些人,这为他们减轻工作的压力,带来正面的感受;但对一些着重事业的人来说,他们反而会认为这违反了他们心中自己勤奋的形象而有负面感觉。
大小和效价这两个方面是独立存在的,添加的自我形象可以带来负面的感受,去掉某部分的自己也可能有所裨益,因此这个模型提出了四种自我形象的变化。
-
自我扩展(Self-expansion):
当我们正面的自我形象内容增加了,例如提升个人能力、对自己有更透彻的理解,或发掘先前被忽略的面向等,便是达到了自我扩展。我们可能会与伴侣一同发展新的兴趣,作出单独一人时不敢做的尝试,扩阔了自己的眼界和界限。我们也可能因耳濡目染,从伴侣身上学到自己欣赏的特质。 -
自我收缩(Self-contraction):
我们正面的自我形象内容也可能会在关系中减少。我们可能为了迎合对方的要求,放弃自己珍视的一部分,如友谊、兴趣等。例如有些人会因为其伴侣不悦他们太暴露的衣着而「收敛」,纵使穿着打扮是一种他们表现和取悦自己的方式,也可能为了关系的和睦和响应对方的期望而放弃这部分的自我。 -
自我剪裁(Self-pruning):
有些时候,摒弃自我的某些部分却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我们往往都有值得改善的地方。伴侣可以帮助我们舍弃不良的习惯,对整体自我形象有正面的作用。 -
自我掺杂(Self-adulteration)
或许是为了投其所好,或是因为潜移默化,我们也可能会染上伴侣的陋习,与理想中的自己渐行渐远。在受虐的关系中(abusive relationship),我们甚至可能会内化对方对自己的言语羞辱,把那些不实刺耳的话当成事实,成为自我形象的一部分。
在关系中我们是彼此牵动的,我们可能因为伴侣而进步,也可能因对方而迷失自己。自我扩展和自我剪裁是爱情理想中的模样,反之我们会想避免经历自我收缩和自我掺杂,为爱情赔上自我。
虽然我们很难从关系中「抽丝剥茧」,找回原来自己的模样,但我们可以细想:我因为关系作出的改变令我变成更好的人吗?我还能记起进入关系前的自己吗?我较喜欢哪个的自己?
在关系中也不要迷失自己
有些人会更容易陷入过份迁就对方期望的盲区,甘愿重新陶造一个合对方心意的自己,讨别人欢心,却逐渐迷失自我。当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段关系时,未必能察觉到自己已泥足深陷,正逐少把自己的一部分烧尽,献祭予关系。我们会在关系中改变、成长,并会背负那些痕迹生活。但我们要小心不要迷失于关系之中,将它与自我价值拴上,让关系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