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建議所有人要掌握的50種認知偏差

馬斯克建議所有人要掌握的50種認知偏差,是對我們思考方式中常見的錯誤和偏見進行了深入剖析。這些認知偏誤不僅存在於我們的個人生活中,也廣泛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了解這些認知偏差,可以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事物,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1. 基本歸因錯誤:我們常根據個性或性格來定義別人,但會用情境因素幫自己開脫。

  2. 自私偏見:失敗總是有原因的,但成功全靠自己。

  3. 組內偏愛:我們會比較喜歡圈子內,而不是圈子外的人。

  4. 從眾效應: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收某些理念、時尚和信仰,這些理念的影響也會隨之壯大。

  5. 群體思維:人們更希望與團體能保持一致與和諧,為了盡量減少衝突,我們偶爾會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決定。

  6. 光環效應:如果你認為一個人有正面的特質,這種正面印象就會輻射到那個人其它的特質當中(同樣適用於負面特質)。

  7. 道德運氣:一個更好的結果會提高人們對其道德的評價,反之亦然。

  8. 錯誤共識:現實中支持我們觀點的人,要比我們想像中的少。

  9. 知識的詛咒:一旦我們知道某件事,就很容易假設其他人也知道這件事了。

  10. 聚光燈效應:我們會高估人們對我們的行為和外表的關注程度。

  11. 可用性啟發法:我們在做出判斷時,通常都依賴腦中出現的最直觀的例子。

  12. 防禦性歸因:在一件事故中,目擊者會隱密地擔心自己也受到同樣的指責,如果目擊者與受害者的經歷更相似,他們就會更少地責怪受害者,轉而去攻擊加害者。反之亦然。

  13. 世界公正的假設:人們傾向於相信世界是公義;因此,我們會認為出現不公義的事是有原因的。

  14. 樸素實在論:我們習慣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是客觀事實,而其他人是不理性,不知情的或有偏見的。

  15. 樸素犬儒主義: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是客觀事實,而其他人比他們表現出來的還要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16. 福勒效應(又稱巴納姆效應):我們很容易接受一些含混不清,用途廣泛的詞彙來形容自己的性格。

  17. 鄧寧‧克魯格效應:你知道的越少就越有自信,知道的越多就越謙虛。

  18. 錨定效應:我們做決定時非常依賴第一眼資訊。

  19. 自動化系統偏差:我們很依賴自動化系統,甚至有時候會過度相信,導致真正正確的決策被修改了。

  20. 谷歌效應(又稱數位健忘症):我們經常忘記在搜尋引擎中很容易找到的資訊。

  21. 阻抗理論:自由受到限制時,我們會產生不快,所以會做出一些被禁止的行為來釋放情緒。

  22. 確認偏誤:我們傾向於找到並記住能證實我們想法的資訊。

  23. 逆火效應:當一個錯誤的訊息被更正時,如果更正的訊息與人原本的看法不符,反而會無端加深人們對錯誤訊息的信任。

  24. 第三人效應:我們會認為別人比自己更受到大眾媒體的影響。

  25. 信念偏差:當我們判斷一個觀點是否可信時,憑藉的不是這個觀點是否正確,而是我們願不願意相信這個觀點。

  26. 可用性級聯:某些事情越是被公開和重複討論,為了融入社會,我們就越會相信這件事的真實性。

  27. 衰落主義:我們會更傾向於將過去浪漫化,並且消極地看待未來,認為全世界都在走下坡。

  28. 現狀偏誤:更傾向於維持不變,認為即使是有利的改變也是一種損失。

  29. 沉沒成本謬誤(又稱承諾升級):即使面臨負面的結果,人們也不願意放棄前期投入,反而會在這些注定失敗的事情上投入更多。

  30. 賭徒謬誤:認為未來的可能性會受到過去事件的影響。

  31. 零風險偏差:人們會追求讓小風險趨於零,卻不會以某種方式降低大風險的機率。

  32. 框架效應:人們經常從相同的訊息中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取決於訊息呈現的方式。

  33. 刻板印象:人們普遍認為,儘管沒有具體的個人訊息,但一個群體的成員肯定有某種相同的特徵。

  34. 外群體同質性偏差:人們會認為圈外人千篇一律,而自己圈子裡的人各不同。

  35. 權威偏見:我們信任權威人物的意見,並且常受其影響。

  36. 安慰劑效應:當我們相信某種(原本無效的)治療會奏效,它通常就會產生一點生理上的效應。

  37. 倖存者偏差:人們更傾向於關注那些倖存下來的事物,而忽略那些失敗了的。

  38. 精神活動過速: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取決於創傷、藥物使用和體力消耗。

  39. 瑣碎法則(自行車棚效應):人們通常會對瑣碎的問題給予不成比例的重視,同時又避免面對更複雜的問題。

  40.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比起已經完成的任務,人們更容易記住未完成的任務。

  41. IKEA效應:人們會更重視自己參與了一部分創造過程的東西。

  42. 班‧富蘭克林效應:人們喜歡幫助別人。如果我們已經幫了別人一個忙之後,我們會更期待去幫他另一個忙,而不是從他那裡得到一個回饋。

  43. 旁觀者效應:周遭人越多,我們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44. 暗示感受性:我們,尤其是兒童,有時候會將提問者的想法誤認為記憶。

  45. 假記憶:我們會把想像誤認為真實的記憶。

  46. 潛隱記憶:我們也會把真實的記憶誤認為想像。

  47. 聚類錯覺:我們會在原本隨機的資料資訊中發現模式和規律。

  48. 悲觀偏見:我們有時候會高估壞結果的機率。

  49. 樂觀偏見:我們有時候會對好結果過於樂觀。

  50. 偏見盲點:人們不認為自己有偏見,還會覺得別人比我們自己更偏激。

掌握這些認知偏差,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在個人生活中更認識自己,也能夠在工作和社交領域中更準確地理解他人。透過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偏差,並嘗試糾正和應對,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挑戰,以取得更大的成功。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學習和成長,改善我們的思維方式,為自己和社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連結: https://m.psyctest.cn/article/KAGkrrdP/

原文如有轉載時請以本連結形式註明作者及保留出處。

相關推薦

💙 💚 💛 ❤️

如果網站對您有幫助,有條件的朋友願意打賞,可以點擊下方打賞按鈕贊助本站。讚賞款項將用於伺服器、網域等固定支出,我們會定期將您的讚賞更新到讚賞記錄中。您也可以透過點擊網頁上的廣告這種免費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存活下去,讓我們能夠持續創作更多優質內容!歡迎您將網站分享推薦給您的朋友,感謝您為本站出一份力,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