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重視以下幾個面向:

1. 標準的相對性

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衝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說明,對多數大學生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是一個發展的問題,當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衝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決的。

2. 整體協調性

掌握心理健康的標準,應以心理活動為本檢視其內外關係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來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準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誌之間的中介因素。從心理結構的幾個面向來看,一旦它們無法符合規律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個性的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從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來看,每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可分割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

3. 發展性

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隨著個體的心理成長而逐漸調整而趨於健康。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尺度,它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同時也為人們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個人在自己現有基礎上能夠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從而不斷發揮自身的潛能。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是他們能夠進行有效地學習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都難以維持,就應該及時調整。

標準描述:

心理學家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為以下幾點:

  1. 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
  2. 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 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 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且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註意力。
  8. 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反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本文連結: https://m.psyctest.cn/article/zP5R7axe/

原文如有轉載時請以本連結形式註明作者及保留出處。

相關推薦

💙 💚 💛 ❤️

如果網站對您有所幫助,有條件的朋友願意打賞,可以點擊下方打賞按鈕贊助本站。讚賞款項將用於服務器、域名等固定支出,我們會定期將您的讚賞更新到讚賞記錄中。您也可以通過VIP贊助支持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存活下去,讓我們能夠持續創作更多優質內容!歡迎您將網站分享推薦給您的朋友,感謝您為本站出一份力,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