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父母在外面跟別人談起自己的小時候的傻事,想馬上摀住他們的嘴巴;
在學校犯了錯,被老師當眾點名責罵,甚至還要罰站,覺得自己特別丟臉;
當眾說話時,總是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總覺得自己要說錯話了,恨不得趕快回家離開現場。
我們都有過這些感到羞恥的時候。但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情緒?這種情緒又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羞恥感是什麼?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指出,羞恥感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情緒,這種情緒不但可能會令人逃避行為(avoidant behaviour),也可能引發防禦性和報復性的憤怒。
例如,我們通常都會選擇不向別人透露,甚至否認自己曾經做過的「蠢事」,因為內心覺得很丟臉,而這種「丟臉」的感覺正是羞恥感。我們有時也會指一些人「反咬一口」、「做錯事不認錯還罵人」等等,這也很可能是羞恥感在他們內心所引發的防禦性和報復性的憤怒。
也有學者指出,羞恥感通常會令人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失去做事動機,並令人感到憂慮、無力、缺乏價值感等,因此對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等也有一定的影響。
羞恥感會在何時出現?
德國心理學家Annette Kämmerer指出,我們會在認為自己違反了自己所相信的社會規範時感到羞恥。
一旦認為自己違反了社會規範,我們會感到令人蒙羞、不敢看別人的眼晴,也會覺得自己像是失去了所有力量,很想馬上從原地消失。羞恥感不一定只在當眾或真實事情發生時才出現,它更多時可能是在某個時刻由腦袋想像出來的。
羞恥一定是不好的嗎?
說了這麼多,羞恥感對自信心和心理健康似乎都有不良影響,那麼我們該摒棄情緒嗎?
其實每種情緒對我們來說都有它的作用,羞恥感也不例外。
羞恥感是一種令人難受的情緒,但它對我們的個人成長以至整個社會都有一定的功能。例如,古人提倡「禮義廉恥」中的「恥」,其實是希望人能夠知羞惡,行事符合社會規範,遠離惡事,這對整體的社會發展有正面作用。所以羞恥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與這種情緒相處,甚至反過來主導這種情緒,把它轉化為令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
過度羞恥會打擊自信,無恥則令人作惡也不感到羞愧,因此羞恥感是必要的,但需要適度。
🤔 那麼何謂適度?什麼是健康的羞恥感?適度的羞恥感能幫助我們嗎?
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正常的
心理學家Daniel Goleman指出,某種程度的羞恥感是正常的。但如果我們在每次被批評、遇上小失敗,或是在所有關係中都覺得自己的人格存有缺憾而感到羞恥的話,這就是病理性的羞恥了(pathological shame)。
說了這麼多,想告訴看到這裡的你:
沒有人天生是個恥辱,你也不會因為你做了某件錯事就一輩子都會是個恥辱,你更不會因為誰說你該為自己感到羞恥而就此定義了你是個恥辱。
我們一生中在某些時候會感到羞恥是很正常的事,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選擇如何面對這種情緒。
本文連結: https://m.psyctest.cn/article/W1dMvG4v/
原文如有轉載時請以本連結形式註明作者及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