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亞溝通模式提供了一種理解人際關係的有力工具,幫助人們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溝通風格,並通過一致性溝通改善關係。本文將詳細介紹五種溝通姿態,包括一致性溝通的特點與實現方法,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應用。
薩提亞溝通模式概述
薩提亞溝通模式是一種由著名心理學家維吉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提出的理論,旨在幫助人們識別和改善人際交往中的溝通方式。該模式通過觀察個體在壓力或衝突情境下的反應,揭示了五種基本的溝通姿態,包括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一致型。其中,前4種溝通方式被認為是不健康和不一致的,因為它們通常會掩飾或扭曲個人的真實情感。而一致型溝通則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溝通方式,它能夠幫助個體在表達自我時保持真誠,同時也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與情境。薩提亞模式認為,溝通能力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質量,因此,改善溝通方式是實現個人成長和建立健康關係的重要途徑。
了解並掌握薩提亞溝通模式,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識別自己在溝通中的模式,並且學會如何轉變為一致型溝通,從而減少衝突、提高理解和親密度。你可以通過薩提亞溝通姿態量表(SCS)在線測試來更好地了解你的溝通類型,同時也可以通過薩提亞(Satir)溝通類型測試—華人版進行自我評估。
“不一致”的溝通姿態
以下是薩提亞溝通模式中四種“不一致”的溝通姿態的詳細描述:
1. 討好型(Placater)
討好型溝通的人以迎合、讓步為主要特點。他們傾向於取悅他人,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後面。為了避免衝突,他們往往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他們常常道歉、順從、委屈自己、過分和善、依賴、懇求原諒,言語上會說“都是我的錯”、“我沒做好”、“我只想讓你高興”等。
討好者內心深處感到自己不重要、不值得被愛,他們隱藏著被壓抑的憤怒,常感到受傷、焦慮和不滿。長期的討好行為可能導致神經質、抑鬱,甚至產生自殺傾向。此外,身體上可能出現消化道問題、頭痛等。
在華人文化中,有些人可能出於顧及關係而非低自尊而表現出討好行為,這與西方文化中將討好直接等同於低自尊有所不同。
2. 指責型(Blamer)
指責型溝通的人與討好型相反,他們習慣於攻擊、批判和憤怒。他們傾向於將責任推給他人或環境,以此來保護自己。經常指責、命令、批判、恐嚇他人,言語上常說“都是你的錯”、“你怎麼搞的”、“你永遠不會理解”等。
指責型的人內心隱藏著受傷感,但他們不願承認自己的軟弱。他們感到自己孤單、受挫、不被信任,害怕失去控制。指責型的人容易憤怒、激惹,引發暴力行為。身體上可能出現肌肉緊張、高血壓等問題。
在東方文化中,指責可能受到父權和注重面子的價值觀影響,分為威權的指責和護顏的指責。
3. 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
超理智型溝通的人喜歡講道理,注重邏輯和規則。他們傾向於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表現得冷漠和理智。他們喜歡用“但是”、“如果”等詞語進行邏輯分析,迴避自己的感受,常說“人一定要理智”、“感性是不好的”。
超理智型的人害怕失去控制,隱藏自己的情緒和情感需求,內心感到空虛和隔絕。他們可能出現強迫心理、社交退縮等問題。身體上可能出現內分泌疾病、癌症等問題。
在華人文化中,愛面子的人可能通過證明自己來提升個人評價,也可能形成超理智的溝通方式。
4. 打岔型(Distractor)
打岔型溝通的人表現得不穩定,喜歡插嘴、打擾,並轉移話題。他們試圖將注意力從有壓力的話題上引開。他們通常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常用幽默化解尷尬,試圖同時做多件事。
他們常感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內心空虛和脆弱,感到不被在乎、沒有歸屬感。打岔型的人容易迷茫和憂鬱,身體上可能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暈眩等問題。
華人可能會採取委婉的方式溝通,以事緩則圓,這並非低自尊的表現,而是一種文化習慣。
不一致溝通的根源
不一致的溝通姿態往往源於早年家庭經歷。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學習到一些不健康的應對方式,例如通過討好來獲得愛和認可,或者通過指責來保護自己。這些模式在面對壓力時會被激活,使我們難以表達真實的感受。
每種溝通姿態都有其優勢:指責型的人自信,討好型的人善良,超理智型的人理性,打岔型的人靈活。然而,這些姿態的局限性在於它們都無法真實地表達自我,也難以建立健康的連接。
**如何改變不一致的溝通模式? **
改變不一致的溝通模式需要自我覺察和持續練習。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溝通模式是過去經驗的反映,並有意識地選擇更健康的應對方式。這包括:
- 識別自己的溝通模式。
- 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 學習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 嘗試理解他人的感受。
- 在溝通中兼顧自己、他人和情境。
什麼是一致性溝通(Congruent)
一致性溝通是指表情流露和言語一致,承認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顧及他人的感受,並考慮到情境。一致型的人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傾聽他人的意見。比如說:“我不小心撞傷了你,非常抱歉,你這裡很痛吧?” 或“謝謝你注意了我的打扮,可是當你這樣說到時候我有點不太開心,是哪裡不太合適嗎?”
一致性溝通的人具有高自尊,內心和諧,能夠接納自己的感受,並以積極開放的態度處理它們。一致性溝通讓人感到被信任,人們願意向你敞開心扉。這種溝通方式能夠促進關係的和諧流動。
一致型溝通可能體現為人我兼顧,既能表達自己的主張,也能顧及他人的需求;也可能體現為反求諸己,在人際互動中善儘自身義務。
一致性溝通的層次
一致性溝通有三個層次:
- 接納感受: 意識到自己的感受,理解並接納它們,並願意在不帶任何否定或投射的基礎上加工和處理它們。
- 深入覺察: 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和期待,並為這份渴望負完全的責任,放棄對他人未滿足的期待。
- 身心合一: 與普遍存在的生命力保持和諧一致,即“天人合一,順應自然”。
如何實現一致性溝通
要做到一致性溝通,需要以下幾點:
- 覺察自己的情緒, 客觀地表達自己所聽、所看到的,並表達自己的期待和希望。
- 講話盡量不指責,不討好,不超理智,不打岔。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有限性, 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
- 嘗試與對方的“冰山”進行連接,理解行為背後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
- 用“十個好奇問句”來應對問題情境,促進溝通深度,例如:什麼時候開始的?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什麼原因呢?
- 在需要說明引導時,嘗試用“我向溝通”的方式, 重點談自己的感受和對方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 直接回答問題, 而不是反問“為什麼你想知道這個?”。
- 提出自己具體的需求, 而不是給出冗長的理由。
- 做出誠實的選擇, 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
- 覺察、檢驗所接觸的評論、想法和行為, 而不是先入為主地評判。
- 對生活保持疑問和開放的態度,而不是假裝自己掌握了一切答案。
- 聽從自己的直覺和智慧的意見, 並在做決策時充分考慮這些。
- 當與他人接觸時,全神貫注, 覺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訊息,如呼吸、肌肉、表情等。
- 覺察自己和他人的防衛, 例如指責型的人嘗試放下“自己指責的手指”,用好奇和關心看看對方的觀點和感受;討好型的人首先關注自己的感受,並說出真實感受;超理智的人要多多用心,多用其他的感官,去聽、去看、去感覺;打岔型的人要學會觀察所在的情境,活在當下。
“5A 心靈之旅”
在實踐一致性溝通時,“5A 心靈之旅”非常有幫助,具體包括:
- 覺察(Aware): 覺察自己的身體反應和情緒變化。
- 承認(Admit): 承認自己的情緒,不歸咎於他人。
- 接受(Accept): 接受自己會緊張、會生氣、會恐懼。
- 行動(Action): 看看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的身體更舒服,情緒更平緩。
- 欣賞(Acknowledgement): 欣賞自己所做的一切。
總結
薩提亞的溝通模式為我們理解人際關係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框架。通過認識到我們自己的溝通模式,並努力向一致性溝通轉變,我們可以建立更健康、更和諧的關係。 一致性的溝通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需要我們同時關注自己、他人和情境,並以真實、開放和尊重的態度進行交流。
本文連結: https://m.psyctest.cn/article/0rdBPq5v/
原文如有轉載時請以本連結形式註明作者及保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