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测量学领域,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也是心理测验的重要维度。
在这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当属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受皮亚杰(J.Piaget),此人对于道德的心理测验法是运用了两难法进行测验,并将结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道德水准又称道德水平。是指一个人的品德,品性, 是社会道德对个人言行的约束程度。某人的道德水平就是某人的言行受社会道德约束的程度。
道德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依道德之理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是行为准则,顺应道德的准则是善,违逆道德的准则是恶,道德本身并无矛盾,而执行者在依道德之理执行准则时会产生冲突。
英国教育家科尔伯格把道德水平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它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或怜悯。
2、习俗水平:
(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尽管儿童仍以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尊重法律的权威,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这一阶段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只遵守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符合群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它也是可以修正的。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科尔伯格认为,一般0至9岁的孩子处于第一水平,9至15岁的孩子处于第二水平,16岁后向第三水平发展。如此,道德水平就有了一个衡量标准,而在科尔伯格的体系中,处于第二水平的孩子更倾向于普遍的规范与习俗道德,而习俗道德是有局限性的,尤其体现在一些道德困境中,成年人往往会选择自己所选择的道德底线或者原则,而9~15岁的未成年人则更倾向于标准的世俗模板,如此,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处于习俗水平的人比后习俗水平的人更加有道德感,但这种概念非是全面的,甚至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道德感非是普遍认知的字面意思。
那么,你的道德水平处在什么阶段?来测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