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時候覺得自己的思考方式有些不合理,或是做了一些錯誤的決定?你可能是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人類的大腦是一種非常複雜又神奇的器官,它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各種訊息,解決問題,創造想像。但是,大腦也有它的限制和缺陷,它會受到一些心理偏差(cognitive biases)的影響,導致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出現偏差。
心理差是指我們在處理資訊時,不符合邏輯或客觀標準的思考傾向。心理偏差有很多種,有些是為了節省認知資源,有些是為了保護自尊心,有些是為了適應社會環境。心理偏差不一定都是壞事,有時候它們也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做出決策,或增加幸福感。但是,如果我們不注意控制和糾正它們,它們也會為我們帶來很多麻煩和困擾。
以下這些,是當代常犯的15個心理錯誤,不要再被自己的大腦給「欺騙」了:
1. 沉沒成本謬誤(The Sunk Cost Fallacy)
當你前期在某件事中投入了大量成本(時間、精力或金錢)之後,即使這件事已經註定沒有好結果,但你依舊一廂情願地對其繼續投入。
這種心理偏差會讓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你越投入越多,越不願意放棄。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付出了那麼多,不能就這樣白白浪費。或者你可能會覺得自己還有機會扭轉局面,只要再堅持一下就能成功。但實際上,你已經無法挽回先前的損失,而且繼續投入只會讓你損失更多。
你應該學會及時止損,把注意力轉移到更有價值和更有前途的事情上去。你越快對沉沒成本謬誤採取行動,你的生活就越早變得更好。
2. 個人偏見(Personal Bias)
我們都有自己的主觀世界觀,你就是到目前為止發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情的總和。我們很容易因為某件事而看不起或不尊敬某人,而沒有意識到他們處於自身情況下的所有變數。
這種心理偏差會讓我們對他人缺乏同理心和包容性,甚至產生歧視和偏見。我們可能會忽略他人的優點和努力,只看到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更優秀、更有道德,而忘記了自己也曾經犯過錯或需要別人的幫助。
所以,不要把你對現實的看法,投射到可能與你根本不同的人身上。試著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給他們一個公平的評價和機會。
3. 錨定效應(Anchoring)
我們在做決策時,會過度依賴最開始得到的資訊。這個最開始的訊息就是「錨」。
例如,你在買東西時,會受到商家標示的原價或折扣的影響,覺得自己買得很划算,而忽略了商品的真正價值。或者你在面試時,會受到招募者提出的第一個薪水數字的影響,覺得自己應該接受或拒絕,而沒有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市場水平。
這種心理偏差會讓我們失去理性和判斷力,被別人操縱和利用。但是,你的大腦會欺騙你,甚至做出對你不利的決定,因為大腦不在乎你得到的資訊是否準確。在每次運行中,大腦都會預設使用可用數據,而不管這些數據是什麼。
如果你聽到的關於某人的一切都是刻薄的八卦,那麼你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也將基於這條訊息,即使它不是事實。錨定效應因此扭曲了我們的行為。
在商業談判中也是這樣,第一個說出數字的人在談判中奠定了基礎,這就是錨點。
要密切注意你為自己設定的錨點,更要注意別人試圖為你設定的錨點。不要盲目接受或拒絕第一個選項,而要多收集和比較更多的信息,找出最合適和最有利的答案。
4. 級聯否認(Cascade Denial)
級聯(cascade)在計算機科學裡指多個物件之間的映射關係。級聯可以被應用在很多方面,例如網路上的交換機,路由器級聯等。 「級聯否認」在生活中很常見,你可能也做過,只是沒有意識到這是什麼。
以下是「級聯否認」的例子:
- “事情不是這樣子的!”
- “就算是,也沒那麼糟!”
- “就算是,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 “就算是,那不是我的錯!”
- “就算是,我也不是有意的!”
- “就算是我幹的,那也是他們活該!”
人們這樣做是為了盡量減少傷害,或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以挽回面子。但實際上,這種心理偏差會讓我們失去誠信和責任感,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和關係。
我們應該學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及時道歉和改正。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賴,也能讓自己成長和進步。
5. 高估成功的幾率(Overestimate the Odds of Success)
這種現像也被稱為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畢竟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媒體只報道那些成功的人,而從不展示成千上萬的失敗案例。
不要把你的成功策略建立在倖存者提供的證據上,相反,看看是什麼讓其他人失敗的,然後從中吸取教訓,進行改進。
6. 非黑即白(Black & White Dilemma)
身為人類,我們熱愛二元性。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的大腦在本質上是二進位的,這就是為什麼程式碼也要用0 和1 來寫。
這種特質已經滲透到現代生活中,不是“贏”就是“輸”,要么說“是”,要么說“不是”。我們喜歡非黑即白的思考,但實際上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總有第三個選擇是你沒有考慮到的。
人生不是零和遊戲!盡可能找到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
7. 相關性VS 因果關係(Correlation vs Causation)
兩件事相繼發生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有聯繫。
這種心理偏差的存在,是因為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因果關係。例如,你會在雨後看到彩虹,因為空氣中的濕度允許光線折射。但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遵循同樣的規則。
我們在學統計學的第一年就知道,兩個變數具有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係!這就是那麼多預測會失敗的原因。人們無法意識到,事物之間根本沒有連結。僅僅因為兩個變數之間存在統計上的關係,並不代表其中一個變數會引發另一個變數。
例如,冰淇淋銷售和森林火災是相關的,因為兩者都更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季,但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據我們所知,購買冰淇淋對森林火災沒有任何影響。
8. 損失規避VS 獎勵(Loss Aversion vs Reward)
一般來說,人們傾向於「損失規避」。這意味著,人們寧願穩紮穩打,保護自己擁有的東西,也不願為了更大的利益而冒險。
比起贏10 美元,輸掉10 美元對你的情緒狀態影響要大得多,儘管輸贏總數是一樣的。
因為人們太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所以他們默認將自己完全排除在遊戲之外,並將所有的獎勵留給那些願意承擔風險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只有1% 的人富有的原因。
9. 指望別人讀懂你的心思,或表現得像你一樣
你了解了一件事,並不代表別人也了解這件事;僅僅因為你腦中有一個想法,並不代表別人腦中也有同樣的想法。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是這樣的,請回到第2條。
i
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管理職位上,你希望員工和你想的一樣,但他們沒有。因為普通員工沒有你那樣的視角,他們看不到大局,也看不到骨牌會如何倒下。
所以,你必須為他們細分工作,確保員工充分了解所有必要的資訊和工具。
如果你沒有訓練好員工,或解釋清楚你想要的結果是什麼,就不能對那些沒有按照你希望的方式完成任務的人發脾氣。
10. 坐等動力來找你(You wait for motivation to strike you)
人們相信,動力是飄忽不定的,有時有,有時沒有。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只有當一個人處於創造性狀態,或已經在工作時,動機才會找到你。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沒有靈感的原因。
如果你沒有做任何能激勵自己的事,又有哪來的靈感?如果你想要進球,首先需要出現在球場上。
11. 鄧寧-克魯格效應(The Dunning-Kruger Effect)
一般來講,最不稱職的人通常也有很高的自信。
如果你曾經在跨國公司工作過,那麼可能遇到一些老闆或經理,其實他們沒有資格處於食物鏈這麼高的位置。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能力較低的人最終獲得了成功。實際上,這是一種認知偏差,被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
在一項任務中,能力較低的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你對眼前的情況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意識到這些變量,以及它們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把鄧寧-克魯格效應翻譯成金融術語就是:“牛市裡每個人都是股神!”
12.紅色汽車效應(Red Car Effect)
紅色汽車效應也是大腦的一種認知偏誤。如果你買了一輛紅色的汽車,那麼你會發現,突然之間馬路上的紅色汽車比以前多了。
真的是紅色汽車的數量增加了嗎?不是的,而是你越來越注意它們了。
這種現象的科學名稱是「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The Baader-Meinhof Phenomenon)或「頻率錯覺」(The Frequency Illusion)。
你的注意力越集中,就會越覺得一件事發生的頻率高。
13.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當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資訊和分析資訊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傾向。
所以,我們會選擇性地相信與已有觀念相符的事實。
但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需要相反的觀點,並對它們背後的邏輯持開放態度。
14.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一個人站在「9」的上方說這是6,一個人說是9,兩個人都覺得自己正確無比。
沒錯,你有自己的觀點,但你的觀點不見得是客觀事實。
你有自己的“真理”,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是對的。
15. 擔心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大自然的優勝劣汰,大腦天生比較容易感到壓力。直到現代社會,我們還是會經常感到壓力。
然而,加州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對人們擔心的事情進行了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非常有趣:人們擔心的事情有85% 都沒有發生!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生活逐漸變得更好,就要認識本文中提及的這15 個認知偏差,讓自己不要被大腦「欺騙」。
本文連結: https://m.psyctest.cn/article/bDxjrMxX/
原文如有轉載時請以本連結形式註明作者及保留出處。